战疫一线最美社院学员:一腔热血 探寻新冠真相 满怀仁心 惟愿世人安康--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主刀医生 刘良
来源:办公室 赵书第 教务处 赵军 时间:2020-03-09 阅读:
2月16日凌晨3点50分,全国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顺利结束,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湖北社院第4期全省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学员刘良及其团队完成,14小时后,他们又完成了第2例遗体解剖工作。
59岁的刘良在18小时内连续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每1分钟都很难熬。穿着令人呼吸困难的防护服等到凌晨1点多,刘良团队开始尸检,3点50分,首例尸检工作顺利结束。刘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终于知道隔离防护服的厉害了。穿上不到10分钟,满头大汗,结果在干平时轻松可以干的活儿时,汗如雨下,呼吸困难,眼镜护目镜朦胧一片。像高原反应一样,第一例做到大半截,出现心慌头晕低血糖表现。一方面说明自己确实老了。但真的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艰辛和付出。必须要向所有普普通通的一线医护战士致敬!”
刘良团队全副武装做好准备
进行遗体解剖手术,意味着要在密闭的空间面对高浓度病毒,安全风险很大。但刘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个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做,遗体解剖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病理学资料,对发病机制、器官损害等都会有确切判断,临床治疗上也会有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陈建国说:“刘良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件事。”截至目前,刘良团队已获得9例逝者的病理样本。
刘良(右二)和他的团队
正是通过刘良团队冒着极大风险对新冠肺炎遗体的解剖,了解了新冠肺炎的病变位置和发病机制,为新的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写入了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直接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为新冠肺炎的研究和治疗、挽救更多生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终于等到你!深入研究没放弃!”他激动地在社交媒体发文。
从事法医病理学工作30余年来,刘良亲自检案数千次,其中不乏国内、省市内的各种疑难、典型、重大要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完全陌生的新冠病毒,刘良迅速向武汉市卫健委提出解剖申请。“就如同打仗之前要去前沿阵地侦查,不进行遗体解剖,我们就是在‘盲打’,也不知道该往哪个地方使劲。”刘良称。当获得同意后,刘良冒着极大风险,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病理学解剖检验的一线战斗中去。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动作为精神,充分体现出党外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更彰显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为民情怀。
刘良(中)和团队工作中
党外知识分子具有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刘良作为湖北社院第4期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优秀学员代表,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党外知识分子立足岗位建功业、服务社会有作为的担当和责任。正是因为有一个个像刘良这样迎难而上的英雄,我们的抗疫前线才充满着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