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听党话 同向同行立新功——瞻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有感
来源:2022年中青班学员 杨少敏 时间:2022-04-11 阅读:
红安,地处大别山腹地,不仅有着绮丽的风光,更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是全国人民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在55814红足1世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走进红安,回首往昔的峥嵘岁月,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在耳边回旋,一个个鲜活的革命人物在脑海浮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我们深深被红安精神震撼了。
巍巍大别山,烈烈党旗红。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一起,秉承“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28年的革命斗争时期始终红旗不倒,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别山成为了人民武装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回顾这段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铮铮铁骨汉,拳拳赤子心。“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炮火硝烟的革命年代,48万红安儿女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驻忠魂。”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面对烈士们年轻的面容,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祖国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着革命先烈的鲜血,革命先烈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我们要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转化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动力。
长长革命路,浓浓军民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红安革命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如果不是周家大娘当年舍子救红军,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别山守护神、开国大将王树声;如果不是为了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宁愿饿死也要将乞讨的粮食全部捐作军粮;如果不是为了革命胜利,英雄母亲兰桂珍不会将自己最后的一个儿子送上战场。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源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们重温了红安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更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激发了历史使命感,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要同心同德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上,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