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省中华文化学院举办2019年 “中华文化研修暨国情教育班”侧记

来源:教务处 李红学 时间:2019-09-20 阅读:

9月9日至9月12日,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2019年港澳台青年学生“中华文化研修暨国情教育班”。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60余名港澳台新生走进武当山,听讲座、练太极、游武当、品道茶、观晚课、吟古诗,在饱览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高端对话启迪人生智慧

9月9日上午,一场“中华文化与智慧人生”嘉宾高端对话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邱紫华教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入探讨。台上,思想交流,火花碰撞;台下,港澳台新生听得津津有味。

三位学者回忆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结缘的历程和对人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儒释道思想充满人生大智慧,“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者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底色。马敏教授倡导四个回归,即回归自然、回归简约、回归本分, 回归本源,“从根本上说,就是回到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共筑中华精神家园。”

1568968329369599.jpg

山水之间探寻历史踪迹

在高端对话之后,学员们踏上武当山之旅,在山水与殿宇楼阁中寻觅历史与文化的踪迹。

1568968135789950.jpg

在武当山下的玉虚宫宫殿群,斑驳的红墙依稀可见当年盛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跟着当地武师练起了太极养生八式,一趟拳下来,虽然身上微微出汗,但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

1568968160133569.jpg

在港澳台新生眼中,这座道教名山处处充满传奇。南岩宫的鬼斧神工,紫宵宫的庄严肃穆,金顶的仙雾缭绕、太子坡的“九曲黄河墙”,逍遥谷的秀美山水,无不让人深深赞叹。在太子坡五云楼,同学们对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奇迹--“一柱十二梁”充满好奇,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计算周密。在紫宵宫,同学们静静地体验道家晚课。来自澳门的吴丽雯同学听得很专注,“听女道士诵念道家经典,虽然听不懂,但我很喜欢,感觉有点像世外桃源,对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有了最直接的体会。”

文化之旅寻觅血脉之根

港澳台新生们都是第一次来武当山,对他们而言,这次武当山之行,不仅看到了大好河山,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和寻根之旅。梁嘉欣同学此前就读于澳门濠江中学,她说,“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邀请了我们濠江中学的校长上台,讲述老校长杜岚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我们学校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对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对于这次武当山之行,她表示“之前是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武当山、太极、道家文化等,这一次终于亲眼看到了,深刻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觉非常有意义。”

1568968214145786.jpg

来自台湾的吴嘉玲同学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四川人,因为怀念家乡,所以名字中有“嘉陵”二字。吴嘉玲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她说,“小时候父母给我讲‘夸父追日’、‘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让我学古筝,就是想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一些了解。长大后,我对中国舞、古典诗词和传统服饰都很感兴趣。这次武当山之行,感觉与传统文化更亲近了。”

这次中华文化研修暨国情教育班是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针对在鄂港澳台新生特点组织的一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赴武当山了解道教文化、亲身体验祖国的壮丽山河,让这些远离祖国传统文化的孩子亲身感受到祖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魅力,犹如一次久旱田地的甘霖。亲耳聆听大师教诲,亲眼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祖国人民对他们的热情与爱护,正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次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港澳台学生的生命记忆中将永远鲜活,在今后的岁月里默默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

后记

近年来,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教学、研究和交流工作。一是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积极开展以中华文化和国情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凝聚爱国力量。二是面向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举办中华文化讲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承办了全国性的文化学院会议和教学培训班次。四是加强中华文化理论研究,推动学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五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学院影响力

同时,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深入挖掘全省文化资源,加强与在汉高校、相关单位合作,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开展港澳台学生中华文化研修暨国情教育班;联合省台办、台联,邀请台湾工艺美术家来我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技艺;举办招聘会,为台湾籍在汉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引导他们立足湖北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