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周玥:学习百年党史 感悟信仰力量
来源:教务处 周玥 时间:2021-08-23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习百年党史,不仅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宏大历史叙事,更要关注一个个革命先行者在伟大实践、伟大奋斗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折射出信仰之光,进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社院教师是意识形态战线的战士,对此,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用发生在身边的事实,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学术讲政治,以信仰明方向。
1927年,无疑是国共两党历史大比拼的开年,我们熟悉的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几乎无一不是从这一年武装起义的惊涛骇浪中登上历史舞台的。那时候,无论是叼着烟袋蓄着胡须的贺龙,已被打瞎一只眼的刘伯承,还是外表看上去像老农的朱德,都已经在国民党军中拥有一席之地,但他们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清晰地辨认出了历史的主流趋势,选择了跟共产党,这显然不是一时兴起。
1923年,有人劝刘伯承加入共产党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今中国向何处去?哪一种主义最合乎中国国情?还要深思熟虑,我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从倾向共产党,到加入共产党,刘伯承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选择。杨闇公评价说:“比那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
站在靠近历史边幕的地方,对人的考验更大,南昌起义爆发的时候,透着诗人气质的陈毅,平时木讷无言的徐向前,都还是小人物。小人物在历史的大浪中最容易被裹挟着前进。况且他们孤立的站位,与起义也没有太多的关系,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口信。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脱去旧军装呢?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信仰是人在乱云飞渡的历史风云中确立的精神选择。所谓时势造英雄,表面看是一念之差,其实是无形的历史天平,在筛选与剔除着投机者。没有信仰,就不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环境,面对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统战工作的政策性、系统性、复杂性、前瞻性前所未有。登峰爬坡用体力,思想爬坡用心力,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剖析统战教育培训中、培训与需求中的种种矛盾,不断追寻与选择妥善解决的途径、方法。唯有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笃定来观察、把握、引领,方能心明眼亮,成竹在胸。
一百年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也见证了荆楚儿女的热血和奋斗。九省通衢的武汉,留下了许多革命先驱的足迹。五四运动的一缕阳光,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林育南、林祥谦在江岸拉响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汽笛;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在武汉领导农运、工运反独裁反专制的斗争;抗战时期,周恩来、邹韬奋唤起民众的觉醒,江城奏响了共同抗日壮烈的乐章;解放战争,曾惇领导地下斗争、张轸审时度势,武汉开创了中国大城市独特的解放模式……在这系列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在江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因此,社院老师们可以通过讲好身边的马列主义荆楚大地胜利史,引发学员更深的思想共鸣,把党史学习同社院教学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终身追求,我们要立足社院实际,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把职业当事业,把责任当己任,把实干担当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在统战教育培训岗位上干出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