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周周讲|丁丽剑:董必武在湖北的统战故事
来源:办公室 丁丽剑 时间:2021-08-24 阅读:
董必武,湖北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董必武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建立和完善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董必武选集》收录了57篇文章,多数论及统战工作。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诞生在湖北红安县南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在私塾教书为生,对这个儿子的到来欣喜不已,特地给他取名为“贤琮”(武汉中学贤琮楼以此命名),17岁考上秀才。1905年,董必武考上了武昌第一学堂,除了用功读书以外,对当时流行的新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像《警示钟》《猛回头》《新民丛报》等革命刊物,更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学习里面的新思想,他逐渐意识到,此时的中国急需要一场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脱胎换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1910年,董必武从武昌第一学堂毕业,到黄州府中学堂(即现在的黄冈中学),继续着和父亲一样的事业,做起了教书先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董必武大喜过望,激动地说:“天佑我中华!”随即辞去教书先生的职务,和好友张国恩一同前去武昌,投入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参加了三道桥之战,这是董必武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后来,董必武声称:“三道桥之战,是我革命的起点。”
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杀,董必武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攻读法律之外,在孙中山、廖仲恺等人的影响下,董必武加入了同盟会。1917年2月回国。1920年,与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湖北负责建立和发展中共地方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执行委员。1924年5月任中共汉口地委书记。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被派驻湖北省指导党务。同年秋,任中共湖北区委执行委员。1927年,任湖北省政府常务委员兼农工厅厅长。
建党前后,董必武在武汉进行革命活动的时间有十五年之久。抗战时期,董必武同志回到武汉工作一年多。在这期间,董必武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在统战工作中十分具有战略眼光,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在培养教育统战人才计划中董必武运用了两个办法,即办校和秘密培训,同时,还非常善于“联谊交友”,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1919年8月,董必武离开上海回到武汉后,本打算筹谋办报,后因资金问题搁浅,转向倡办学校。他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制定了“朴诚勇毅”的四字校训,勉励同学们做人诚实勇敢,做事持之以恒。当时,武汉中学吸引了大批工农子弟和进步青年来求学,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抗战期间,武汉中学的师生参加革命活动非常踊跃,有效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6年,董必武主持筹建了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后扩大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董必武亲自任教,向农民运动干部宣讲统一战线理论。1926年底,董必武筹办湖北中小学教师党义研究所,剖析当时革命形势、阐释统一战线之必要性。
后来,董必武还陆续创办和参与创办了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农民训练班、应城抗日军政训练班、汤池抗日军政训练班、黄安县七里坪抗日军政训练班等。以办校的形式培养教育的人才,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还为以后的革命斗争人才的需要作了提前准备。董必武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激励着每个青年革命者,领袖的力量和导师的影响是董必武被称为“董师”的独特之处。 进入统战区工作后,董必武巧妙地把握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同时把这种关系作为一个屏障,能张能收、能明能暗。
董必武在开展统战工作时采用了一项极其特殊的手段——秘密培训,实际上就是完成 “谍报” 任务。因为这项任务的圆满成功,他拥有了“统战谍报大师”的美誉。他培养使用的几名情报人员,在国共两党斗争中起了“当得10万兵”的作用。其中之一熊向晖,就是我党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情报人员。在派熊向晖打入敌人内部之前,董必武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向熊向晖转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要甘于当闲棋冷子,在党明确指示撤离前,绝不要离开胡宗南;隐蔽党员身份,保持不左不右、爱国进步青年的政治面目,进一步取得胡宗南的信任,在国民党里要机智、勇敢,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最后,董必武亲切地拍拍熊向晖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吧。我和恩来送你八个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熊向晖心潮澎湃,深感重任在肩,他郑重地表示:“请党放心,我决不辜负党的期望。”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熊向晖接受党中央指示,在秘密战线上执行“特殊任务”,使胡宗南闪击延安的计划落空。1947年胡宗南带领23万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彭德怀率军2万3千人连战连捷,以及毛泽东敢于留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全得益于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获取的情报。
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董必武受党中央的派遣,在当时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战斗了一年多时间。其间,董必武作为党中央的代表,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董必武到武汉不久,南京陷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临时西迁武汉,大批国民党上层人士云集这里。当时国共两党虽然达成合作,但是既没有共同纲领,也没有确立合作组织形式。各阶层人士对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前途持有不同的态度。董必武充分利用他在湖北的社会关系,广泛接触各方人士,开展统一战线活动。董必武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友、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厅长兼省合作委员会主任石瑛,一天晚上来到董必武的住处,董必武向石瑛谈了党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今后国共合作抗日等问题,并要求他运用省建设厅及省合作委员会做一些有益于抗日的工作。石瑛颇为感动,认为找到了光明,获得了办法。石瑛当即答应运用省合作委员会这一机构训练几批合作指导员,深入农村,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抗战。后来,为鄂东、鄂中等地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的应城汤池训练班,就是由石瑛支持创办起来的。张国恩是董必武的同乡,他们一同留学日本,一同在武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随后脱党。抗战时,张国恩在武汉当律师,有一定的社会影响。1938年1月11日党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为了维护《新华日报》的正当权益,利用国民党的法律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董必武说服张国恩律师于1938年7月4日受聘为《新华日报》常年法律顾问。
董必武在湖北开展的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他从事革命斗争和统战工作的早期,非常注重统战工作平台的搭建,注重统战工作的艺术性,在统战思想传播、统战人才培养和联谊交友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对于我们现在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好发挥社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十分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