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心得体会|赵军:感悟思想 响应号召 担当使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讲话体会

来源:办公室 赵军 时间:2021-09-24 阅读:

7月1日,全院集中收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深地被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伟力所感动,经过认真学习,我的体会是: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气势恢宏、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激励全党奋斗新时代的动员令、迈向新征程的冲锋号、实现新目标的宣言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使我们内心无比自豪、更加坚定了必胜信心、更加增强了使命意识、更加激发了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感悟思想伟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一是在感动中不断感悟领袖的思想伟力。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落实学院的部署,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观看了《觉醒年代》、《一床棉被》、《一心向党》等红色题材革命影视剧作品,对100年党史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为百年党史划分了四个历史阶段,在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都用了八个字,提炼了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时代品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32个字字字珠玑,字字戳心,无不触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令人动容,使人激昂奋进。

这四个历史时期,贯穿着一个精神之源,这就是我们党伟大的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程的根本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鲜明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政治品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对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高度概括、政治品格的生动凝炼、光荣传统的弘扬传承、红色血脉的赓续继承,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厚滋养,把伟大建党精神永远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是在感悟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总书记在讲话中坚定发出了我们党伟大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9个必须”让我们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开创未来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加强政治觉悟,真正做到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拥戴核心、听令核心、紧跟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牢记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正确发展道路、保持前进定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要坚持推进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是在践行中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他语重心长地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三个“不负”,是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历史规律,也是青春责任。

作为新时代社院的青年党员干部,社院的发展建设、统战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作出贡献就是我们社院人的担当所在、使命所系。《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对社院“五个是”的职能定位,标志着社院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颁布赋予新时代统一战线“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职责使命。作为社院干部,作为统战干部,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发展大势、社院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更新学习内容,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围绕社院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统战政策,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全面增强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推动社院发展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不断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社院正当其用,社院人舍我其谁”。